巖土水電灌漿施工組織設計施工
發布者:網上發布
3、施工條件及平面布置 
  3.1施工條件 
  3.1.1供水
  本工程的施工用水可從烏江河中自行抽取到K30勘探交通洞口上方新建的510高程(1號蓄水池)后轉送到550高程(2號蓄水池)內,再用水管輸送至洞內各施工作業面。 
  3.1.2供電 
  工地施工變電站位于思林烏江大橋右岸橋頭,本標施工用電由此接入,電壓等級為10kV. 
  在右岸施工變電站第七回距壩肩位置50m的中端桿連接,在1號交通公路旁安裝2臺500KVA的變壓器,低壓側距K30、K31兩個工作面跨江線路長度約800m長,變壓器高壓端與高壓線的連接需請業主協調解決。洞外輸電線用電纜,洞內輸電線用膠皮線,各施工工作面施工用電分別從膠皮線引接…… 
  3.1.3制漿系統 
  采用集中制漿系統供漿,制漿應采用0.4m3高速制漿機(2臺,其中1臺備用),制漿機轉速大于1200r/min.8 min可制漿0.35m3.制漿站設在左岸導流洞出口區,漿制好后輸送至1m3攪拌桶內,用高壓灌漿泵(2臺,其中1臺備用)通過11/2′鐵管道將制好的漿液送至施工現場。制、輸、灌各系統間應有可靠的通訊聯絡措施,以確保供漿和灌漿質量。 
  3.1.4混凝土攪拌系統
  區內無混凝土生產系統,不具備購買商品混凝土的條件,用于本工程的砂石料只能自備,通過現場考查,在對外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擬采用施工區0.5km范圍勘探洞出渣經加工后作為砂石及塊石料。 
  混凝土攪拌站布置在K31勘探交通1#洞口附近,由3臺0.35m3移動式混凝土攪拌機、稱重計量設備、進料設備組成,混凝土拌好后由三輪車運至各施工面。10min可制漿0.7m3,必要時可增加運料等輔助工作人員以提高產量。 
  3.1.5交通條件 
  本工程施工區沒有進場公路,交通不便,材料、設備等進場須用汽車運至思南縣城碼頭,用船運至施工區臨時碼頭,卸船后用人工和卷揚機運至K30勘探交通洞口附近,再用三輪車將設備與材料搬遷到各施工工作面,歷經3-4次倒運,工作量大,費用高,運輸時間長。 
  3.1.6通訊條件 
  對外聯系采用有線與無線電話兩種方式解決;場內通訊采用無線對講機解決。 
  3.2施工平面布置
  項目經理部:項目經理部布置在塘頭鎮水管所內,作為與各方聯系、協調及本項目內部人員、設備等的中轉地。 
  施工人員住宿及生活區布置在右岸原地勘隊基地內及 左岸K31勘探交通1#洞口附近合適位置,經K31外側勘探洞及施工便道通往各施工面。 
  K31勘探交通1#洞口附近可作現場材料庫、綜合車間和混凝土拌和站。 
  鉆孔及輔助設備可按就地安裝在孔位及四周,按方便施工、有利于操作的原則布置。 
  灌漿用水泥漿采用集中方式,制漿站設在左岸導流洞出口區,制出的0.5:1的濃漿放入1m3攪拌桶內,通過灌漿泵和11/2'鐵管輸送至各施工面,由各施工面的0.2m3攪拌桶配制成所需要的各種比例的漿液。 
  混凝土攪拌站布置在K31勘探交通1#洞口附近,混凝土拌好后由三輪車運至各施工面。 
  具體布置見圖二:烏江思林水電站K30、K31巖溶系統處理工程施工平面布置圖。
4、施工組織 
  4.1組織結構及人員配備
  為了高質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務,我公司將成立“烏江思林水電站K30、K31巖溶系統處理工程”施工項目部,組織結構如下: 
  項目經理:1人;項目副經理:1人;項目總工程師:1人;技術部:2人;材料采購部2人;混凝土澆筑與封堵部50人;造孔與灌漿部120人;后勤、服務、水、電及機械維修:6人。 
  4.2施工機械設備及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