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三支一扶面試熱點:如何讓人相信“幾萬學費不會打水漂”
發布者:網上發布
手拿成都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,家住成都市槐樹店路的玲玲(化名)卻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。這段時間以來,為上大學的事她和父親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談判,但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,他寧愿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,也不愿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。(《成都商報》9月2日)
每隔幾年,讀書無用論就會冒出來挑戰民眾的鑒別力,也幾乎每一次,人們都會認真地參與討論。這樣的爭論,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,恰恰表明,在讀書有無用處這個問題上,還遠沒有達成共識。
讀書有沒有用其實自不待言,問題的關鍵在于,這里所說的用,具體指向什么?如果單純從玲玲父親的角度出發,他可能看到更多的是基于現實的有用無用:讀書之后,能否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;四年花費8萬、少掙8萬合計16萬元的機會成本能否拿得回來,等等。考慮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,就不難想象玲玲父親的擔憂。
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作為一個做小買賣的小商販,玲玲父親的視野所及,也應該多是社會底層的民眾,而這部分民眾經由讀書而改變命運的機會,顯然更加稀缺。在他的身邊,讀書失敗的例子,可能遠比讀書成功的例子要多得多。這也堅定了玲玲父親反對女兒上學的用心。
也就是說,社會公眾乃至玲玲談論的讀書有用,與玲玲父親堅持的讀書無用之間,仍有著不近的距離,甚至可以說,二者并非是在討論同一個話題。玲玲父親理解的用處固然是現實之用,例如投入之后能不能有產出、產出如何等。而玲玲則是希望通過讀書,讓自己變得更有修養、更有層次,做個有層次的人,這里所言的修養也好、層次也罷,與就業并無必然的關系。可以想見,這樣的對話能夠產生什么樣的結果。
因此,若是想真正說服玲玲父親拿錢出來,供女兒上大學,僅僅開列一些高尚的理由,如提高綜合素質,開闊視野,增加修養等等,難以讓其信服。因為這些理由與改善家庭生活乃至命運并不一定相關,何況,當今的大學教育是否真能幫助玲玲成為一名有素質有修養的公民,并不樂觀。而且,因為在底層謀生的不易,玲玲父親甚至對城里人所謂的品味多有偏見。比如,他就批評城里人特別假。
在讀書是否有用上面,還需拿出切實的*單來,不能一味指責玲玲父親不解風情。要能夠讓玲玲這樣的父親也能看到,讀書不僅能夠陶冶情操,提高品位,也可以讓人生活得更美好,知識確實能夠改變人的命運。